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汪海洲:着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汪海洲   来源:《党建》杂志第5期      时间:2022-05-13 14:10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着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汪海洲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西藏文化工作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突出思想领航,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力。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将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贯穿工作始终。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工作主线,以爱党爱国、感恩领袖为主题,精心打造西藏汇报文艺晚会《祖国·扎西德勒》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型主题演出《西藏儿女心向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代表团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扬。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出一大批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主题的歌舞、话剧、影视、文学作品,组织开展一系列文艺文化活动,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促进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目标。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文艺创作、文化服务、文化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结合时代背景、立足西藏实际,推动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体现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群众心中。坚持用红色革命文化铸魂育人。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一部艰辛奋斗史,就是西藏由黑暗到光明、由落后到进步、由贫穷到富裕、由专制到民主、由封闭到开放的一部辉煌成就史,就是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一部发展进步史,这一伟大历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塑造和培育,建设一大批革命旧址和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

  二是突出为民服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实施新时代西藏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出台文艺创作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基层文艺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文化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力度不断加强。坚持把各族群众的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作为生产创作的源泉,深入群众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中,年均创作1000部以上优秀文艺作品,推出电影《我的喜马拉雅》《布德之路》、纪录片《西藏·我们的故事》、报告文学《废墟上的涅槃》、话剧《铸魂达玛拉》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广受群众喜爱。着眼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建成,5492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76个县区文艺演出团、10个专业文艺演出机构,近10万人的文艺大军发挥积极作用。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组织话剧《八廓街北院》全国巡演,编创《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每年开展文艺下乡、“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2万余场次,开展“春雨西藏”“阳光西藏”等文化志愿服务2.5万余场次,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彩、精神食粮更加丰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建强数字文化内容,放大文化传播效益,启动数字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项目,实施珍贵文物古迹保护修复、数字化工程等,做到线下活动线上转化、线上内容线下推广,通过各类网上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和“学习强国”、“珠峰云”等融媒体平台,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多更便捷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服务。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增强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始终坚持把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中国广电西藏网络有限公司、成立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完成西藏新华印刷厂公司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自治区级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序建设,全区200余项文化改革任务完成95%以上,文化生产力得到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焕发。坚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和科技、旅游、体育、健康等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构建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科技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线上直播等文化行业日益兴起。全力打造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和舞台剧《金城公主》,成为见证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文化窗口,成为西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靓丽名片,带动6700余名农牧民就业、5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红利。该模式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和《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着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精心打造文化创意创业中心园区,西藏美术馆、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出“文创西藏”区域公用品牌,开展“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推介发布和产品展销活动,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较上年增长10%以上,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广阔平台。

  四是突出创新转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革命文化,继承和发展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增进共同性、缩小差异性。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老歌新唱”“旧瓶装新酒”,为藏戏、朗玛、堆谐等西藏传统文艺形式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更多教育意义,创新开展“文艺+宣讲”“文艺+知识问答”等活动,连续举办6届“藏地之音”民歌秀和14届珠穆朗玛摄影展,推出新编藏戏《次仁拉姆》等,极大调动各族群众参与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西藏文化的关系,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7400余场次,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建成拉萨“宗角禄康”、滨河大道等多个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树立展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五个认同”不断增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持续深入开展“四史”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制作系列短视频《老西藏故事》,出版《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们》系列丛书,建成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红色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文化更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各族群众迸发出极大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建功新时代的热情。

  五是突出制度保障,增强文化繁荣发展聚合力。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族群众享有文化、参与文化和推动文化发展的权利。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新时代西藏文化工作全过程、体现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各方面,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制度保障,确保西藏文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法治西藏、平安西藏建设总体规划,发挥和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20余项相关法律法规。建强用好各类文化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融媒体中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普及,迈出文化强区建设坚实步伐,形成各族群众心灵相通、互学互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聚焦互联网这个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及传播不良信息和反动思想的言行,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监管,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密防范“藏独”反动出版物及有害信息散播,为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使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环境更加干净清朗。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政治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我们坚信,只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就一定能够推动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就一定能够让文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不竭动力,不断汇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